2017年3月11日晚十点半,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做客CCTV-1《开讲啦》,普及精准医疗理念,展现北大医学的人文精神,增进医患互相理解。现场金句频出,精彩不断。期间,詹院士说道:自2015年起,针对中国的精准医学,已做了约150场学术报告。聆听詹院士学术报告请查看文末,以下是本次《开讲啦》回播视频及文字整理。
詹主任:精准到每个人或者每个人群也可以。
小撒:但实际上,每一个人也许对自己自身的状况都还不是特别了解。
詹主任:经常不了解。
小撒:精准医疗不光是医学界现在在努力的一个事情,其实也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
詹主任:其实在医院诊室里,我最希望看到,医生和病人是两个专家,一个医学专家,一个是了解自己生活环境心理的专家。两位专家在一起讨论病情,制订出来的治疗方案会更加贴近疾病的需求。
小撒:接下来我把这个讲台留给您。有请詹院士为我们开讲。
为什么要谈精准。精准治疗,应该是医学追求的一个目标。是医学发展的一个要求。我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西北有一对年轻夫妇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从六岁就停止了生长,开始出现衰老。去年她十五岁,但面部像一位六七十岁的一个老人,智力低下。这是遗传性的早衰症。她很喜欢画画,这是她的代表作。她特别希望和其他的健康的孩子一样,正常地成长、上学、享受美好的人生。
他的父母找了我们北医三院的专家,他们希望再要一个孩子,但是又担心再生一个孩子会不会还是这样的情况。然后,我们的专家就给这对夫妇的胚胎做了精准的诊断和分析,排除了致病因素,认为这个胚胎是个健康的胚胎。这就是经过精准的筛选方法,帮助这对夫妇找到了希望。现在我们还在做科学研究,用这个男孩的脐带血和其他的可以提供的一些材料,看看能不能对他的姐姐有一点帮助,或者减缓她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精准,为什么要科学研究。健康是一个国家发达先进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中国的老百姓也把健康当作生活中最大的追求目标。老百姓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希望不生病、少生病、生小病、晚生病,生了病之后能够看好病。这就是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
过去谈健康是以疾病为中心,即使在今天,如果我问一个朋友:“你健康吗?”他可能会告诉我,我已经五年没有去医院看过医生了。基本这个概念还是以看不看病作为一个定义。当今的大健康概念则是从更早,从生命形成的第一天起,直到生命终结的临终关怀。健康的概念也从以疾病防治为中心转移到以健康促进为工作重点。
我们国家健康的问题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一组数据,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全民关注健康,而且健康要从我做起。中国目前每年的新发肿瘤病例380万,每年由于肿瘤导致死亡的人数260万。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这四种肿瘤我们在全世界的死亡数量都排在第一位。心脑血管病每年死亡380万。我们国家有高血压患者2.7亿,高血脂人群1.6亿,糖尿病患者1.1亿。还有1.5亿人在糖尿病前期,很可能会发生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也超过1亿。另外还有一个比较严峻的就是先天性缺陷性疾病,每年出生90万,这90万里有三分之一在5岁之前会死亡。每一个疾病给家庭,给个人,给社会都会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这些刚刚说的都是慢性病,还有传染性疾病、心理疾病。解决这些疾病的任务,非常的严峻。
人类十几亿年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疾病。而我们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现代医学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我在跟同行沟通的时候,把它形容为一座冰山。这个冰山,水面上的那一部分,就是通过我们的病人感到不舒服了,来告诉医生。也通过病人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以及一系列诊断检查指标,诊断出来后我们有很多的手段,手术、内科治疗、化疗、中医药治疗、生物治疗。今天的大部分的检查手段是基于组织器官病变。比较可惜的就是当发现这个组织器官病变,很多的病变都是在中晚期了。
尽管我们的科学家很努力,但是由于生命的复杂性,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还是非常不够的,需要更多的科技创新。科学发展,让我们更多地认识我们自己。比如说你的免疫体系怎么样,免疫战斗力怎么样,基因组是否完整,有没有携带什么疾病易感基因,有没有基因突变,等等。我们未来的精准医学,是前沿的医学生物学技术,包括大数据、基因组、分子影像、分子病理,结合病人的病情临床信息,结合他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制订个性化、量体裁衣的方案。从大健康的概念,不仅仅是疾病的诊断治疗,还包括对未来疾病精准的预测、预防这个层面。前两个层面精准的诊断和分类。第三个层面是精准的治疗,第四个层面是精准的判断。判断他的预后或者疾病的转归。
还有一点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大数据。医疗是个特别大的数据库,应该说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数据库。这里面包括我们基因组的数据、蛋白质组的数据、免疫的数据,你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你的疾病、康复、治疗、养老,还有从个人到家庭到社区到国家到民族收集的数据是非常的大。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人工智能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智慧医学。为什么要有智慧医学?尽管我们的医术很高超,医德也很好,看过很多病人,但是在整个疾病人群里边,任何一个个体的医生看过的病例,都是有限的。而大数据可以把几万份、几十万份、几百万份,未来上千万份的病例都放到里面去。
举个例子,千手观音那个节目,大家对那些舞者赞叹不已,因为二十一个平均二十一岁的聋哑人表现得非常完美。但里边相当一部分演员,包括领舞的那个女孩,她们并不是生下来就是耳聋的。她们是在小时候发烧时,打了一针链霉素一针庆大霉素导致的耳聋。为什么?因为她们身上有耳聋基因。目前在北京、成都、重庆、新疆、杭州等很多地方可以进行耳聋基因的免费筛查。可以提醒有耳聋基因的小孩不要用这种药物,会致聋。这都是大数据和精准医学的贡献。
当然,精准医学给我们的是参考。我在这里要态度比较坚决地,但是很谦虚地释放一个信息——医疗的基本模式还是医生和病人。因为病情的瞬间的变化需要靠人来捕捉,而且在医疗过程当中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医学人文。因为医疗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关怀;永远,去安慰。人文是医学的另外一只翅膀。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医学人文。
最后,我还想讲一点:健康,一定要成为我们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我们可以齐手协力,共同创造和建设一个健康的环境,同时完美、完善、推进和发展一个健康的国家文化。我和大家一起期待2030健康中国。谢谢大家。
小撒:谢谢院士。各位请坐,谢谢大家。我想很多患者在跟您打交道的时候应该是比较放松的。
詹主任:其实我认为,正如我刚刚说的,在诊室里面坐着的两个人首先应该是朋友。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医患的关系。患者把自己的生命都交给了医生,所以应该是最亲密的朋友。
小撒:那三句话您会经常跟患者说吗?有时治愈,经常关怀,永远安慰。告诉患者有时治愈,患者会不会有误解?这是定义上首先就把自己责任撇清了,万一治不好告诉我有时治愈?
詹主任:近百年的现代医学的发展,相比十几亿年的生命进程,有很多我们目前不太了解的情况,手段有时会有限的。生命在医生面前是神圣的,也是至高无上的。刚刚我讲的这三句话实际上体现了人文关怀的问题。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生理和心理并存,关怀和安慰应该贯穿整个医疗过程。
小撒:这三句话说出来之后恰恰建立的是医生和病人之间更理性的相互的信任。所以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接下来六位青年代表。
陈恳:詹老师是我的老乡,我也是江西人,我听说詹老师在乐平中学读书,后来在江维厂当过一段时间车工,我还带来了一张照片。
詹主任:这是1976年我在江西维尼纶厂当工人,戴帽子那位是我同事。
陈恳:戴帽子那位是我姑父。我姑父说他托詹老师借一本高中数学书,詹老师给他借了一本高等数学,然后我姑父考上了师专数学系......通过詹老师的演讲,大家也应该能了解到他强大的科学家气质,以及非常清晰的逻辑思维,但作为北医的学生,我要爆一个料。詹老师在北医学生的心中是一位新晋男神。在去年毕业典礼上,詹老师在毕业典礼演讲的最后,竟然给我们献上了一首歌。这是詹老师亲自作词而且亲自演唱的,叫作《同窗之谊是没有血缘的亲情》。
詹主任:我去年五月到北大工作,在毕业典礼上,我作为医学部主任,要给大家致辞。我在想,每一期学生,大家都会为他送上很多祝愿,我到北医时间很短,很多人不认识我,我想给大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所以就发挥一下自己业余的特长,用两个星期写了歌词,找了位音乐界的朋友作曲、录制,找团委学生会帮忙做了视频。MV里没有我,MV都是北医的校园,那一届学生他们整个活动的画面。然后还把大部分的学生的照片放上去。一般医学生都比较平淡、平静,但那时当时我说送给你们一个礼物,我写了一首歌,亲自唱了给你们,请看大屏幕,他们很嗨呀,我估计在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小撒:虽然我们不是学医学的,听着都是暖暖的。在自己的毕业典礼上,自己的师长,能够送给我们同学这样一份礼物,真的是用心良苦,这个料爆得好!但我知道,詹院士其实不光歌唱得好,您一直渴望的是,科学和艺术巅峰的握手,所以您不光会写歌词,会唱歌,而且……(拿上来琵琶)接下来我们将要看到的是医学版的敦煌《飞天》。有史以来,《开讲啦》的讲台上,第一次工程院院士的琵琶独奏。
(詹主任演奏《彝族舞曲》)
小撒:这就是你们的乐队,你们一共几个人?
吴舟桥:九个人,但是我们永远到不齐,我觉得詹院士肯定特别理解我们为什么永远到不齐。因为我们都是临床大夫,要经常值班。今天只能来一位——“最左的急诊胖超人”石磊。
小撒:在急诊很忙的,今天你怎么能休息呢?
石磊:因为我们急诊都是倒班制嘛,我刚下班过来,然后今天晚上还要上班。但是我们其他同事都在上白班,所以过不来。
小撒:所以你们两个是乐队代表,其他都在上班,那这个乐队很难生存啊?
吴舟桥:所以我第一个问题就与之相关,我们乐队成立已经三年了,一共就有上面写的这几首歌,作为一个中国乐坛还不能数一数二的乐队,这个产出量让大家很担忧。我想问詹老师的是,您那么高产,您是怎样在繁忙的工作中找灵感的呢?
詹主任:我写歌从来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家里,都是在飞机上,高铁上,候机室。我到英国出差,去的路上写了一首歌,回来又写一首。灵感有些是跟我过去经历有关,比如我曾长期在苏州读书,以前很喜欢《涛声依旧》,我自己又写了一首《再闻涛声》;因为在国外时间比较唱,写了一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家乡灯光》。灵感来了写得就很快。
小撒:生活丰富、内心丰富,这一点有助于成为一个好医生。
詹主任:是,医技只是一个能力,是外在的技术,内心的丰富,素养的塑造,会帮助他成为一个医学家、大家,在更高层面上去理解、了解病情,当然也推动他和医护之间关系的沟通,所以对医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作为北大医学部的负责人,这是我们和我的同行们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
小撒:所以难怪您喜欢艺术,也一直强调医学人文的作用。
詹主任:医生的工作也比较繁忙,有这种爱好的话,可以缓解他们的压力。他们还把音乐做成科普,让更多的人了解健康的相关知识。
小撒:我觉得这个歌名挺吸引人,但还是要想办法能让更多的人听到,并且能够感受到这个歌的好玩之处,然后传唱开,你的科普才能达到作用,否则永远是在医生这个小圈子里传播。
(青光眼乐队)
武梦娇:掉饭盆是因为见到老师太惊喜,太开心。
小撒:但我感觉她跟您讲话还是挺放松的,如果真的怕您,请她来她也不敢来。
云舒:刚才听了詹院士的演讲,我的感触特别深,我不是有高学历背景的医务工作者,我是一个罕见病患儿的妈妈。今天是我第一次有勇气在这样一个平台述说。在中国有几千万的爸爸妈妈像我一样曾经无助过,不知怎么样救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依然顽强地挺过来了,今天和我一起来的还有很多这样的家长,我最想了解的是,什么时候能明确地把更多罕见病纳入新生儿筛查中,让更多家长能够尽早知道自己孩子有什么样的问题。
詹主任:这只是在做眼底筛查这个特定的技术上有可能。
尚书:医学是经验的积累,像詹教授说的,人工智能的数据是需要我们去输入的,而且无论是中医的望闻问切,还是西医的视触叩听,都是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我作为肿瘤科医生,会接触很多中末期患者,有些患者不需要再用药,只需要关怀。放在你身上的手,如果是一只机器手,你是感觉不到关怀的,这是无法替代的。
小撒:今天我们聊了很多话题,包括精准医疗。但是我们感觉到,精准医疗仍然在路上,但是科学只要上路了,那么距离它到达目标的时间也就不长了。大家可以期盼着,有一天,精准医疗可以给我们的孩子,给我们的患者,给我们这个世界每一个渴望健康的人所带来的服务、关心、治疗。感谢您给我们带来的精彩开讲!
来源:北医研究生
本文由来源 北医研究生,由 白云 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