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不是“垃圾DNA”!两篇Nature揭示内含子序列的“保命技能”

真核生物基因的编码区分为内含子和外显子,虽然内含子也可被转录成mRNA,但会在mRNA的加工过程中被剪切掉,所以具体来说,成熟mRNA上只有外显子的遗传信息。那为什么基因中会存在似乎没什么明显生物功能的非编码DNA片段?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都对此感到困惑。

近日,《自然》同期发表2篇内含子功能研究文章,这2项独立研究通过不同的途径同时发现了内含子的“隐藏功能”。原来内含子在真核细胞在内,至少是酵母菌中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内含子可在营养匮乏期间帮助酵母菌存活更长时间,并与内含子所在编码基因对应的蛋白质无关!

内含子在1977年就被发现,对于其存在的意义科学家也提出了多种理论,例如,内含子或许可以通过延迟DNA编码蛋白质所需的时间来调节基因表达;或者内含子也可进行选择性剪接,使核糖体可从一个基因中组装多个不同的蛋白质。但通常人们都认为内含子是“垃圾DNA”。现在,内含子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它“并不是垃圾”。

其中一项研究由Sherif Abou Elela领导,该研究于2002年开始,最初目的是研究酵母菌中为什么存在内含子。为此,研究团队构建了295株酵母菌的基因文库,每一株菌都有一个内含子被删除。其中有9株一个基因包含两个内含子的菌株,同时删除了两个内含子。

研究结果显示,在营养匮乏的条件下,删除内含子会阻碍酵母菌的生长,在营养丰富的情况下,则对酵母生长几乎没有影响。研究人员分析发现,酵母基因组中约90%的内含子在删除后都会产生这种效果。

另一项研究由 David Bartel 领导。事实上,这是他们的一个意外发现。该研究团队在酵母菌生长减弱阶段,对其进行RNA测序以检测内含子片段,发现在这一阶段,内含子会逐渐积累,而不是被降解。对于这个意外发现,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入挖掘,共发现了34个内含子(约占酵母菌基因组内含子的11%)。此外,这些内含子似乎非常稳定,并在剪接复合体周围徘徊。

为了评估这些异常稳定的内含子的潜在生物学作用,研究人员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从酵母基因组中删除了少数内含子,并将其与正常酵母菌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细胞相比,在营养丰富的情况下,这些改造后的酵母菌生长更加快速。在营养匮乏条件下,野生型酵母菌生长也很活跃,但改造的酵母菌却不可以。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稳定的内含子或许可以帮助酵母菌在饥饿条件下维持生长。

对于两项研究的发现,有遗传学家表示,这是一项令人惊讶的发现,也很令人兴奋,内含子通常是被认为“无用的垃圾DNA”,没想到许多内含子被剪接后会在细胞中停留很长一段时间,在应激条件下对细胞生长起到如此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内含子如何在饥饿条件下帮助酵母菌存活?科学家目前尚无法清楚解释,不过两个研究团队都提出了一种可能的机制,即这些内含子或许是通过防止剪接复合物剪接新转录的内含子,达到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

Elela研究团队在一项试验中证明了这一猜想,在饥饿的酵母菌体内,内含子会抑制蛋白质产生所必需的核糖体蛋白基因的表达,这意味着,内含子可使基因的剪接、翻译变少,减缓细胞新陈代谢,减少能量消耗,最终帮助细胞存活更长时间。

以上两项研究推翻了人们以往对内含子的认知,起码在酵母菌中,这种所谓的“垃圾DNA”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某些时候是可以“保命”的!但这两个研究发现的内含子作用机制是否相同?这些内含子保守性如何?最重要的是,其他真核生物中的内含子是否也存在类似的作用?也许内含子还有很多功能没被发现。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参考资料:

1.A New Role for Yeast Introns: Helping Cells Cope Under Stress

(4)

本文由 SEQ.CN 作者:陈初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