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首页 - 全部文章 - 科研 - Cancer Commun | 王峰/周志伟/徐瑞华团队揭示基于辅助化疗后残留ctDNA可有效预测II-III期胃癌复发

Cancer Commun | 王峰/周志伟/徐瑞华团队揭示基于辅助化疗后残留ctDNA可有效预测II-III期胃癌复发

胃癌(G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在中国,G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5年总生存率(OS)低于50%。手术切除加辅助化疗(ACT)已成为GC的标准治疗方法,但经手术切除后GC患者的复发、远处转移发生率依旧很高。

目前,基于常规的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可诊断、评估GC的复发和转移,但对于部分患者,仅依靠这些难以确认其是否存在分子残留病灶(MRD)。近年来,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实时和更可靠的方法——液体活检,正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治中。已有研究表明,手术后残留的循环肿瘤DNA(ctDNA)能反映出各种实体肿瘤MRD的存在及复发风险,但ctDNA对局部区域性GC复发的预测价值仍不确定。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周志伟、徐瑞华团队合作在Cancer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题为“Residual circulating tumor DNA after adjuvant chemotherapy effectively predicts recurrence of stage II-III gastric cancer”的文章。在这项前瞻性观察研究中,研究团队对100例II/III期可切除GC患者的ctDNA进行了分析,使用425基因NGS panel准确捕获了ctDNA的肿瘤特异性体细胞突变,探究了ctDNA检测能否预测围手术期或ACT后的疾病复发,并分析了ctDNA作为术后反应评估生物标志物的附加价值。研究表明,ACT术后残余ctDNA可有效预测II/III期胃癌的高复发风险,结合组织基础和循环肿瘤特征可更好地实现风险预测。

文章发表在Cancer Communications

主要研究内容 

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前ctDNA检测

该前瞻性队列研究(NCT02887612)共纳入100例病理II/III期可切除GC患者,其中63例患者被诊断为III期GC,90例患者接受了至少一个疗程的ACT治疗,ACT的中位持续时间为6.2个月。研究团队在手术切除时收集了原发肿瘤,并在围手术期和ACT后3个月内收集了患者血浆样本;并对425个癌症相关基因进行靶向测序,以捕获体细胞变异。中位随访52.2个月时,33例患者最终复发,27例患者死亡。

图1. 样本收集和研究流程图。

在原发肿瘤中,TP53ARID1ACDH1是三个最常见的突变基因。研究团队共检测到855个变异,其中83个(9.7%)变异出现在一个肿瘤中。特别地,83个突变中只有4个在术前血浆样本(3例患者)中被检测到。42例患者在术前检测到223个突变,28例血浆突变出现在相应的原发肿瘤中;只有33例术前血浆样本被认为是ctDNA阳性。患者术前ctDNA状态与基线临床特征无相关性,术前ctDNA可检测患者与未检测患者的RFS或OS无显著差异

图2. 患者基因突变概况。

术后、ACT后ctDNA检测及其与复发风险的关系

手术切除后,25.0%的患者为ctDNA阳性。研究团队经分析发现,术后ctDNA阳性患者术前CEA升高的比例高于术后ctDNA阴性患者。与未检测到ctDNA的患者相比,术后残留ctDNA的患者复发风险中等偏高;与ctDNA阴性患者相比,ctDNA阳性患者的OS也较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证实,术后ctDNA是无复发生存时间(RFS)的独立因素。每ng cfDNA和每mL血浆中循环肿瘤特异性突变的临界值越高,复发风险就越高,这表明ctDNA的存在(而非ctDNA总负荷)与高复发风险更相关。

在41例ACT术后3个月内采集血浆样本的患者中,有10例患者为ctDNA阳性。与术前CEA正常的患者相比,术前CEA升高的患者ACT后ctDNA阳性较高。ACT治疗后,ctDNA阳性患者的复发风险明显高于ctDNA阴性患者,OS显著降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证实,ACT后ctDNA状态仍是与复发和死亡风险相关的最强预后因素。此外,研究团队还评估了从术前到术后ctDNA的动态变化,发现术前和术后ctDNA均为阴性的患者复发最少。

图3.术后及ACT后ctDNA的预后价值。

ACT后ctDNA在预测复发方面优于其他生物标志物

接下来,研究团队检测了术后ctDNA、ACT后ctDNA和术后系列癌抗原的预测能力。结果显示,ACT后ctDNA是与疾病复发相关性最强的生物标志物;与其他两种生物标志物相比,ACT后的ctDNA始终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其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90.6%。综上,ACT术后残留ctDNA能够以较高的性能指标有效预测疾病复发,其在预后评估方面具有潜在意义。

图4. 不同生物标志物预测复发的性能。

治疗后引入ctDNA改善模型的RFS预测性能

为评估总体复发概率,研究团队整合了所有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理分期、淋巴血管侵袭、神经侵袭、原发肿瘤中ERBB4突变状态和ctDNA状态(术后或ACT后),并构建了RFS预测的列线图。结果显示,与无ctDNA状态的模型相比,具有ctDNA状态的模型对RFS的预测更准确

此外,利用有/无ctDNA状态预测模型计算出的复发概率,研究团队分别绘制了随时间变化的ROC曲线。结果显示,在2年RFS时,具有ctDNA状态模型与无ctDNA状态模型的AUC分别为0.83和0.74,3年RFS时分别为0.84和0.75。上述结果表明,ctDNA状态结合组织基础和循环肿瘤特征可实现更好的风险预测

图5. ctDNA改善RFS预测性能。

结语 

该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估了ctDNA状态在预测II/III期GC患者复发风险的能力,证明根治性治疗后(尤其是ACT治疗后)残留的ctDNA可以识别复发风险高的GC患者。同样,该研究证实术后和ACT后ctDNA阳性仍然是RFS的独立预测因素,将其与基于组织和循环的癌症特征相结合可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预后。未来,ctDNA可能成为指导GC临床管理的有效策略,包括早期干预和术后反应评估。

参考文献:
Yuan SQ, Nie RC, et al., Residual circulating tumor DNA after adjuvant chemotherapy effectively predicts recurrence of stage II-III gastric cancer. Cancer Commun. 2023 Oct 14. doi: 10.1002/cac2.12494.
(0)

本文由 SEQ.CN 作者:白云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键词:,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