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大规模GWAS研究发现,“夜猫子”精神疾病风险更高!

昼夜节律,又叫“生物钟”,是发生在人类等大多数生物中的周期性变化过程,包括激素水平、体温调节和睡眠-觉醒模式周期性交替等。已有研究证据表明,昼夜节律的改变与疾病的发展有关,特别是代谢和精神紊乱。近期,我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构建了体细胞基因敲除的生物节律紊乱猕猴模型,是模拟人体昼夜节律研究迈出的关键一步。

昼夜节律中的Chronotype即“昼夜偏好”,是一个人对早睡或晚睡的倾向性。据此,个体可被分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早起的人、“夜猫子”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人。你也许会好奇为什么有的人越到晚上越精神,有的人能早睡早起?(姑且相信他不是因为工作吧)到底是什么导致个体之间昼夜偏好差异?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了数百个与个体昼夜偏好相关的基因位点,并发现早起的人或“夜猫子”体内的一些基因位点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遗传因素存在部分重叠。

1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团队对697,828名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寻找、鉴定了与睡眠时间相关的基因突变。研究发现偏好早起人的相关基因突变与积极心理健康相关突变之间存在明显的重叠,“夜猫子”则拥有更多的与精神分裂、抑郁症等疾病的相关基因突变。这是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夜猫子”有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例如精神分裂症,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充分理解这种联系。

该研究涉及参与英国生物样本库和23andMe的参与者。研究人员在英国Biobank项目449,734名参与者的数据中寻找与自我报告睡眠表型相关的基因突变,并进行了GWAS分析。然后他们对另外的248,098名23andMe参与者进行了Meta分析,并利用基因型数据验证了351个可疑突变,其中包括之前与昼夜节律偏好相关的20多个位点。

研究人员发现,与昼夜偏好相关的基因突变在大脑或视网膜组织中表达的基因中和周围都有分布,包括已知的昼夜节律功能基因,谷氨酸、胰岛素、环磷酸腺苷等信号通路的基因。这些基因可以用来估计昼夜偏好遗传效应,寻找因果变异(Casual variants)。通过对所有位点的遗传关联进行精细定位,研究人员确定了10个编码变异体,它们很有可能是因果变异,这为昼夜节律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潜在的目标,并进一步证明了昼夜偏好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

随后,研究团队对英国生物样本库中85760名参与者的活动监测数据进行了深入挖掘时,发现研究中鉴定的昼夜偏好相关基因突变似乎与记录的睡眠时间一致,但与其他睡眠特征不一致,如持续时间或睡眠质量。同时,通过孟德尔随机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偏好早起人的相关基因突变与积极心理健康相关突变之间存在明显的重叠,而“夜猫子”则拥有更多的与精神分裂、抑郁症等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

该研究根据活动监测数据得出的客观分析结果表明,昼夜偏好相关基因图突变确实会影响睡眠时间的客观测定,但与睡眠其他特征关联度较。证明该研究正在研究有意义的生物关联,并且可以量化这些基因突变对睡眠时间的影响,为昼夜节律生物学及其与人类疾病联系的新见解。

研究人员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人们对早晨或深夜的偏好似乎可归结为人体内部时钟功能和对外部光线反应的微妙差异。这些细微的差异可能会对我们生物钟有效持续时间的能力产生潜在的重大影响,进而改变疾病、精神健康的风险。该研究强调了大量可以进行更详细研究的基因,以确定不同的人如何拥有不同的生物钟。

该研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分析了昼夜节律遗传因素与精神健康风险间的联系。小编想说的是,人类的昼夜节律除了受基因影响外,更多的可能还是来自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工作、活动、饮食、人造光等。除了精神健康,很多研究也表明,晚睡对身体有着极大的伤害,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还是当个早睡早起的人吧。

参考资料:

1.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es of chronotype in 697,828 individual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circadian rhythms

2.Body Clock GWAS Uncovers Loci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0)

本文由 SEQ.CN 作者:戴胜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