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专访陈超:生物技术“硬科技”助力未来健康

在新知识、新技术迅猛发展,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正对全球产业变革、竞争格局重塑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生物技术作为当今世界科技的前沿领域,既是基础科学,也是产业技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创新和科技创业逐渐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旋律,对科技创新形态的描述也有了多样化的需求,“硬科技”正是在这样背景下诞生的科技名词。

近日,2017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首场论坛“第四届中国药物基因组学学术大会暨首届中国个体化用药——精准医学科学产业联盟大会”在西安召开。会议期间,西北大学副校长、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陈超教授接受了测序中国的专访,畅谈了他眼中的生物技术“硬科技”和未来健康的发展趋势,并分享了精准医学面临的挑战。陈超教授坦言,做硬科技,需要勇气。

“硬科技”引爆生物科技

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并引领的变革越来越密集,2010年,“硬科技”的理念在西安被首次提出。陈超教授以“Hard & Core Technology”为“硬科技”命名,除了代表科技硬实力,陈超教授还赋予了“硬科技”更深层的含义——核心科技。

“‘硬科技’必须是以‘啃骨头’精神,通过长期坚韧不拔的努力和科技的积累才能形成巨大的成果,”陈超教授在专访中说道。“所以‘硬科技’一定是高新技术,但高新技术未必都是‘硬科技’。‘硬科技’要比高新技术更上一层楼,它必须是各个领域中的核心技术,强调技术的核心作用,更强调技术在社会应用和市场中的推广价值。”

陈超教授介绍,随着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发展转型,科教资源丰富的大西安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孕育了出越来越多拿得出手的科技硬实力。作为硬科技“八路军”之一,那么究竟何为生物技术“硬科技”?从陈超教授的研究领域,我们便可见端倪。

作为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芯片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陈超教授正致力于以药物基因组学为核心的前沿技术推进精准医疗和未来健康的研究、应用和实践。他介绍,十多年来,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整个行业发展。2011年,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内知名机构发起并成立了中国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这也是我国药物基因组学最权威学术机构;2015年,发起成立中国首个个体化用药—精准医学科学产业联盟。目前,该中心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从事现代生物技术领域创新技术开发、孵化和人才培养的国家级基地。

个体化用药引领未来健康

谈及陈超教授一直努力的方向,他介绍,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及个体化用药是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重要发展方向。药物基因组学可以探索药物与基因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基因的多样性和多态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个体化用药的解决方案。他强调,目前精准医学在实际应用中最广泛、最核心的便是个体化用药,这也是推动未来健康发展的关键切入点之一。

陈超教授接受测序中国专访

“未来健康是什么样的?”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所有人都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我们希望的未来健康是什么样的?”面对未来健康这样宏大的画卷,陈超教授更愿意从个体化用药出发,为未来健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超教授向记者介绍,当前在住院患者死亡率中,由于药物毒副作用造成的便占据了第四到第六位,很多住院病人并非死于疾病,而是被“药死”。如此严峻的医疗现状,无疑为个体化用药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挑战。他认为,对于当前的医疗状况,究其原因,研究人员在药研发中依据的是对大众的统计数据,但是每个人的基因是不一样,这就导致服药后,有的人无法完全代谢,造成药物积累,进而产生毒副作用;或服药后很快便代谢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陈超教授表示,从个体化用药和精准医疗的角度出发,未来的健康首先应涵盖两方面内容。第一,卫生服务体系应逐渐从“治现病”向“治未病”发展。他谈道,“未”强调的是预防,要做到预防疾病,首先要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检测;同时,从大众健康角度,这需要健康医疗保障体系的参与,医保系统的持续运行是病人健康的保障;此外,从个人健康角度,应逐渐加强个人参与的意识,不应等到患病后才就医。第二,应把个人作为医疗体系、健康体系、医保体系的中心。陈超教授坦率地讲,目前各个体系中大多沿用的是“对症不对人”的医疗方式。以个体作为中心,需要从分子角度理解个体间基因差异和疾病及用药的关系。

“所以,未来健康一定是个体为中心,以预防和早期诊断为重点的医疗体系,并且每个人都有较高的参与度,”陈超教授说道,“明确了大目标后,回过头来看我们十几年来所做的工作,这正是‘硬科技’的体现。”

精准医疗到全民健康

近年,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中国在基因科技领域的发展逐步走向了世界的前列。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精准医学的发展,精准医学已纳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

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虽然精准医学最初由美国提出,但其实我国在很早之前便已开展了相关项目,而陈超教授正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陈超教授介绍,我国个体化用药及药物基因组学的第一个专项便是国家科技部“863”专家组于十多年前确立的,而他正是这一专项的发起者。十多年来,其团队一直致力于推进药物基因组学和个体化用药的研究与成果转化,这也为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精准医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面对精准医疗的火热,陈超教授也表达了他的冷静思考。他向记者介绍,去年10月,NIH将精准医学项目(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PMI)更名为“全民健康研究项目”(All of US Research Program),更加强调每个人的健康。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我们更应意识到个体的重要意义,即对每个个体特殊的基因进行研究,探索这些特殊基因是不是造成个体用药安全性和疗效差异的关键因素。同时,某些个体的‘关键基因’是否对于其他人也适用?我们还没有答案,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陈超教授说道。

将需求导向作为技术发展的“风向标”

诚然,精准医学的路还很漫长,面对未来的诸多挑战,仍然需要大力发展科技从而逐步解决,个体化医疗的愿景也必将带动起来一系列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在需求导向下也必将有更多产品被推向市场。

在这样的形势下,政府应该怎样引导?

对于这个问题,陈超教授认为,即使是在科技创新如此密集的今天,老百姓的认知大多仍较为盲目,人们更多地是从各类媒体上获取信息。在健康医疗领域,临床医生是生物技术和医学研究成果的最终实施者,因此,如何让临床医生认识新技术是科研成果落地的关键。

陈超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在对中国医生的一项调研中,只有约50%的医生认为基因检测在目前的个体化治疗中起到了作用;其中肿瘤科医生的比例为60%~70%,而其他科室的医生则对此并不认可。因此,全方位提高临床医生认知水平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这个工作无疑需要政府的引导。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会议的开幕式上,大西安区域医学检验中心项目正式揭牌。陈超教授介绍,大西安区域医学检验中心项目就是以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凭借药物基因组学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硬科技”,全方位铺开检验服务,把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汇集于此,从产业和服务方面搭建起一个大型平台。

陈超教授介绍,大西安区域医学检验中心项目是目前唯一列入西安市卫计委推公共卫生服务类的市政府PPP项目,其中第一个“P”就是“Public”,即政府。“政府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首先,政府的引导会对公众和整个行业起到‘风向标’的作用,政府导向也会为市场带来信心;此外,在基层医疗机构和企业对接的过程中,政府还起到鼓励和号召的作用。”

他最后说道:“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整合大西安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的患者数据,结合人工智能,为医生提供诊断报告,正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0)

本文由 SEQ.CN 作者:戴胜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