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专访斯坦福大学王永雄院士:剖析中美精准医疗产业态势

近日,由志诺维思主办、北京市海淀区生物与健康产业协会协办的“志诺思享汇”第二期沙龙活动在阿里云·优客工场举办。测序中国作为独家媒体支持进行全程报道。此次会议邀请到生物信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学术大咖——斯坦福大学的王永雄院士。会议结束后,王永雄院士欣然接受了志诺维思的专访,就中美精准医学等热门问题阐述了其独特看法。

访 谈 实 录

问题一:王院士,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我们知道,美国和中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存在差异。以您在美国多年的经验以及与中国企业家和投资人的交流,您认为在精准医疗,尤其是以基因组学为核心的领域内,两个国家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王永雄院士:美国在这方面的确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主要因为其整个产业链是非常完整的。从测序仪到做生物信息学,以及下游众多的企业,包括从事生物试剂和药物研发的公司,都形成了完整的链条。

在美国,制药企业会通过测序仪以及生物信息工具来研发新药,美国的医疗机构对基因医学的投入也比较大。此外,美国有很多科研机构及科技公司,甚至Google等很多公司也关注着这个产业的发展,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了。如Google公司签约了一些公司专门进行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

目前,我感觉中国在行业中会更注重一些热门的技术,接着大家“蜂拥而至”,比如说液态活检技术。此外,在国内单纯从事测序的基因检测公司非常多,还有很多公司也进行云端服务;但是进行新药研发、生物研究或者开发各种新型治疗的企业就比较少。

实现精准医疗需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需要不同产业间环环相扣。如果这个产业链中断了,则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此外,目前中国没有能比肩国外制药巨头的大型药企,这对初创企业是不利的,因为其少了一个主要的投资退出渠道。想要依靠自身力量做大,做到独立发展,这个过程将会很漫长。而且这对投资人来讲,也有较大的风险。但关于这些,我想在将来也是会慢慢改善的。

问题二:当前在生物信息及基因领域,很多人才都是近几年刚刚培养的。现在市场对人才有着非常大的需求。在您看来,如何通过企业以及高校之间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或者说还有哪些路径可以为行业输送人才?美国的硅谷和斯坦福大学有着较好的良性互动,这方面有没有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王永雄院士:其实硅谷和斯坦福同样面临着这样的人才需求问题。我们这个领域所需要的人才,如既懂人工智能算法又懂编码的专业技术人才,很多其他行业的公司也需要。但是我们的薪水却并不高,这也造成了行业的人才困境。

我们的优势在于,这一行业所探究的问题很有趣,同时也很有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先想办法引起年轻人的热情和兴趣,接着让他们觉得其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可以帮助解决疾病问题并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这是比整天写社交广告的代码要有意义的。这需要学术界和产业界互相合作,这样更多年轻人才才能进入这个行业。

问题三:目前市场对精准医疗行业有很好的预期,众多企业应运而生。导致市场在还没有真正做大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近似红海的竞争状态。在您看来,这些初创企业在不影响彼此利益的情况下,彼此间应如何做到合作共赢?

王永雄院士:我觉得所有这些初创公司,都面临着一个困难,即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数据,因为没有数据就不能产生价值。所以对于这些企业,是不是可以想方法联合起来,合力创造这种基础数据。

现在获取临床数据已经不是非常困难,只要患者愿意接受,就可以共享出来用于研究。我们打一个比方,比如说10万人大队列的临床数据和基因组数据,就算以1000美元的单个成本来计算,也就是1亿美元,这对于整个行业是一个很小的投资。其实中国已经设立了很多基金,如果说有10个这样大型的基金,分别拿出一小部分共同投资,也并非那么困难。而且对于数据这一宝藏,他们所投资的新公司,会很有动力去进行相关研究,这样整个行业都会快速发展起来,同时投资回报率也会高很多。

所以说,对于整个行业,是否可以联合起来去建立这样的大队列数据库,完成之后多方都可以使用。在这个基础上,还有很多后续的工作可以进行。而且更主要的是这些数据是可以共享的,而不是一家公司独有的。我觉得这一方向是值得讨论的。

问题四:最后我们还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在您看来,对于众多初创的精准医疗企业,有没有需要思考的长远思路,使其获得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王永雄院士:我认为大家不要一窝蜂地去做同样的事情,这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公司间要有差异化,要找到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其实行业内的机会还很多,因为从基因组到最后的表型,每一个步骤都是需要数据和分析工作,不同的企业应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向,在各自领域进行深度的发展。

感谢王院士分享的经验和智慧。欢迎您下次再来中国,与这些企业家和学者进行交流。非常感谢您的时间!

王永雄院士:谢谢!

(2)

本文由 SEQ.CN 作者:戴胜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键词:

热评文章